English

浅谈道德人格的培养

1999-02-08 来源:光明日报 鞠献利 我有话说

何谓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概括起来说,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两部分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交互作用,不能随意割裂开来。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我们之所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对个体道德来说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行为动力功能。道德人格具有驱动个体进行道德行为的动力因素。道德人格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个体道德行为的动力系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同样,没有道德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也就不可能有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第二,价值导向功能。道德人格除了对道德行为具有动力作用之外,还具有为道德行为规定方向和目的的作用,即价值导向功能。道德人格中的道德理性因素是道德行为的向导,个体在道德行为上应该去做什么,为何而做,如何去做,是人理性思考的结果。没有道德理性,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

上述两大功能使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对于道德人格的缺一不可性,由此我们也看到培养道德人格的重要意义。

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在此,笔者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第一,精心组织道德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德育要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并不断开拓学生个体的道德活动领域,做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独立活动相结合,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相结合。但并不是学校德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能发展学校的道德人格,那种把学生看作“道德容纳器”的道德活动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而且还会扼杀道德人格。只有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成为“活动主人”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社会道德个体的内化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自我教育过程。道德活动是道德人格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但道德活动能否产生影响,产生多大影响,还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从道德活动向内心世界的转化,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就不可能有道德人格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就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校园文化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德育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建设整洁宜人的校园环境,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采用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等等,都可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另外,要特别重视教育者自身道德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四,创设有冲突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学生的道德人格不是教育的消极“产品”,而是经过学生主体在一个又一个的道德情境中通过自主选择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按照一定的德育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具有可感性的对象、有移情效应的气氛和有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在道德选择中发展其道德人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进以灌输为主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和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的德育方法。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上,应着力于学生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现实道德生活的真正主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